来青口公司工作至今快满一年,我早已习惯了被各种事务裹挟着前行的日子。文件如雪片般纷至沓来,电话铃响此起彼伏,会议通知层层叠叠,报销单据排着长队。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总感到自己像一台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却似乎总在原地打转。直到最近读完《精益思想》,书中那幅描绘价值流程的图景,像一道刺破迷雾的光芒,照亮了我工作的迷途。
书中对价值流程图的阐释令我深感触动。它通过一幅简洁的图表,将产品从原材料到最终交付的全部环节清晰展现,并特别标出每个步骤所耗费的时间。一个看似简单的生产流程,在去除种种非增值的等待和传递之后,真正创造价值的时间竟由6天骤减到令人难以置信的3小时!这颠覆性的对比,让我第一次以如此锋利的视角审视自己那些习以为常的“忙碌”。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们部门日常的工作轨迹。一份普通采购申请单的旅程何其漫长:经办人填单、证明人签字、部门负责人签字、财务审核、分管领导审批、最后再回到财务部门走支付流程……每个环节都可能因签字人出差、会议耽搁、单据在文件堆中迷失而停滞。我们曾以为这些步骤都是必要的,却未曾深究过这漫长旅程中真正创造价值的时间有多少。如书中所言:“等待是最隐蔽的浪费”,而我们每日忙碌的间隙中,积攒了多少这种被掩盖的浪费呢?这些等待如同组织血液中的血栓,无声地阻滞着整个机体的活力。
我曾亲身参与过一场关于某个专项工作的会议的前期工作。光是会前签字通过工作就耗费了好几天时间,这项工作是一个连着的整体,一旦有环节出现问题,就会拖后集体会议的时间。并且当有领导询问进度的时候,又会出现一个“人传人”的现象,一个传话的事情往往经历好几个部门的电话,大大折损了工作效率。会议本身开了三小时。然而这大量时间投入后,真正推动事项落地的核心决策,却只在会议中那短短十几分钟内形成。当我们为会议本身消耗的精力感到疲惫时,会议真正的价值产出却微乎其微,这巨大的反差令人警醒。正如书中所指出的,我们常常深陷于“活动”的泥沼,却遗忘了“价值”才是唯一重要的灯塔。
报销流程更是价值流程图中一个“时间黑洞”的生动写照。单据在报销人、部门、财务部之间反复流转,每次传递都意味着等待与可能的返工。一次单据填写错误,就足以让整个流程推倒重来,从头经历一次漫长循环。同事们常抱怨报销难,岂不知这“难”恰恰源于流程本身的冗余与笨重。这些看似合理、实则低效的环节,正不断吞噬着大家的时间与热情。
幸运的是,在《精益思想》的启发下,我尝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改变。例如,针对文件流转,我与信息部沟通是否能在数智工投系统中设置清晰可视的办理节点和时限提醒,尽量使文件“流动”起来,而非陷入“等待”的泥沼;针对会议效率,我的想法是可以主动优化会前材料模板,要求议题发起人提前梳理核心要点和待决事项,力求会议聚焦于决策本身;在报销环节,可以整理出易错点清单提前发给各部门参考,并与财务部同事沟通,尝试对常见小额费用设置简化流程。这些“微改革”虽未触及根基,但已如涓涓细流,开始冲刷那些淤积已久的流程洼地。
书中强调精益思想的核心在于“定义价值、识别价值流、流动、拉动、尽善尽美”,这五大原则在工作中有着深刻的应用场景。我们首先要追问:部门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是高效支撑业务运行,是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是确保组织合规运转。继而,我们必须审视所有工作流——从文件传递到会议组织,从信息上传下达到后勤保障,识别其中哪些步骤真正贡献于这些价值目标,哪些仅仅是历史的惯性或形式的桎梏。然后,我们需要努力让价值顺畅地“流动”起来,减少阻塞点,让服务需求能够“拉动”我们的工作,而非我们凭借主观臆断去“推动”资源。这是一个持续迭代、追求“尽善尽美”的旅程。
精益思想如一束光,穿透了习以为常的忙碌表象,让我看清了“伪忙碌”与“真价值”之间的巨大鸿沟。它启示我,在事务的丛林中,唯有紧紧抓住“价值”的罗盘,敢于审视、质疑乃至重塑那些被视为金科玉律的流程,工作才可能摆脱低效的泥潭。当价值真正流动起来,当每一个岗位都成为价值链条上顺畅的一环,我们才能超越被动应付的困境,在繁琐事务中找到创造的喜悦。
精益之光所照亮的,不仅是个体工作方式的革新,更是一条通向高效能、高价值的企业综合运行体系的希望之路,在那里,每一次忙碌都掷地有声,每一个环节都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