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刘 刚:半卷书的感悟 ——读《〈实践论〉〈矛盾论〉导读》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量:

此篇读书心得的撰写时间是在一个风雨骤起的午时。在未尽读全书,仅是将书中全文呈现的《实践论》《矛盾论》原文读完后,我已胸意畅快,心境难平。轻掩书卷,起身走至窗前,望着窗外密集覆盖,翻卷滚动的乌云和奔涌而来,势若摧城的雨幕,我的心绪瞬间与景相融,或许说,是受景象和书籍的双重催化,更加难以抑制内心的书写冲动。

转身坐在电脑前时,在将内心所感和所思转化为文字前,我的内心在一瞬间有一丝愧疚之情,我只是读完了伟人的文章,作者的解读部分连一个字都未读,此时就撰写起读书心得,不知是不是不敬。而此刻心意一如我当初初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一样,有太多想述之于纸面的内心感悟,此处也算是拜读伟人文章后迟来的读书心得吧。

在内心激动之际,我妄加揣测伟人当时写“两论”的内心所思,定也是思绪难抑,不吐不快。尤其是红军克服千难险阻,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军事重点也由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战争之时,党内在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政策和策略上存在诸多分歧和教条主义也出现抬头,这些都在严重制约着我们党和军队的发展。此时,无论是为总结革命斗争经验,还是为了纠正党内错误思想路线,“两论”的创作都是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谋求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进而去伪存真,涤浊荡清,以正视听,并达到统一思想。

粗读“两论”之时,虽不能说是难释文意,但若不能一气呵成读完,时时会有“捡着芝麻,丢了西瓜”的感觉,总觉难以一窥文章全貌。尽管伟人已经尽量避免使用酸涩难懂的词藻,但哲学化的客观需要、逻辑性的必然要求和学术型的文章架构总会让人难以一眼即知全意。于是乎,再次与“两论”相遇之时,我决定读通读懂原文,之所以没有借助该书解读部分去理解“两论”,一是内心不断鼓噪的执拗占据了上风,另一方面是不想让别人的思想左右了我对原文的理解和认识。

本不想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来表明我对文章有过多次通读,其一原因是我只是分四次对“两论”进行了两遍的通读,较之百遍相差甚远,其二是年少时就因为此句的“激励”,死嗑《出师表》,留下了心理阴影。但不得不说,通过“精读”之后,确实有些许所得。《实践论》不仅解决了孔夫子藏意于述,到阳明先生立论,再到后来各界于知行问题的喋喋不体争论,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哲学高度,更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深刻阐述要坚决摒弃一切妄图游离于历史长河之外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引领读者用发展思维解决好困扰中国革命进程的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同样,伟人写《矛盾论》时,其立意与《实践论》一样,同样是仿若着墨于某一哲学观点,然其本意主要是批判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引导全党上下以逻辑的思维、运动的视角认识问题,剖析问题和正视问题。正如《矛盾论》“结论”处,伟人振聋发聩的提出警醒:“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这不仅是革命历程中无数经验和教训的高度总结,更于后续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工作实践中,在纠正和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这些既有理论性又兼具实践性的哲学思想,也并非仅是出现在“两论”中,无论在一九三七年前撰写的《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或者“两论”后撰写的《反对自由主义》《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文章,无一不体现伟人深邃的哲学睿智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包括他那些贯绝古今,可为万古传唱的诗词也无不充盈着哲学的智慧和光芒。自不用说其思想是我们党理念建设的核心和要义,就是其在各个历史时期作出的诸多观点和论断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放之今时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性。源自个人喜爱,所以我经常劝身边同志多读读这位老人的著作或诗词,细细品读,定会有醍醐灌顶的顿悟感。

或许正是这如任督二脉打通的认识升维,让我思如泉涌,文至此处,几乎是文不加点,一气浑成,思绪有着极为爽利的通透感,促动我欲再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或许会有别样的感觉。当然,文末还需交待,成文后,我还是阅读了《〈实践论〉〈矛盾论〉导读》全书,一是表示对作者的尊敬,二是印证一下我的认识是否有偏颇之处,感觉彼有契合之处。又忽觉标题不妥了,然标题的“半卷”为成文前拟定,也不算词不表意了,毕竟如此读来,觉得雅致许多,也算是附庸风雅,以博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