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文苑月刊

在字里行间与先生作别:拜读杨振宁先生作品有感

发布时间:2025-10-28 阅读量:

惊闻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心中若有所失。为寄托这份追思,我重新捧起他那本文集。此番拜读,不为钻研深奥的物理,只为在字里行间,与这位世纪智者进行一次安静的对话。

初读:仰望星空的遥远

书页间,“宇称不守恒”与“杨-米尔斯理论”的论述,依旧闪烁着理性的冷辉。过去拜读这些,感觉像是在仰望一颗遥远而完美的星。杨老的成就构筑了一座科学的圣殿,令我心生纯粹的敬佩,却也感到难以触及的遥远。

再读:触及血脉的温热

直到目光落在那篇《邓稼先》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十个字,像一束光,骤然照进了我的理解。

我恍然明白,杨老的一生,是一部关于“选择”与“归途”的深沉史诗。他与邓稼先,一位名满天下,一位隐姓埋名,却以不同的生命轨迹,奔赴了同一条报国之路。这份“共同途”的誓言,是超越了物理学的肝胆相照。也正是在这一刻,他晚年的归来,在我心中有了全新的重量——那不是一个荣誉等身的学者衣锦还乡,而是一位游子,跨越山海与岁月,对故友与家国履行的深沉诺言。纸上的他,从此有了体温,成了一位重情重义、可感可触的长者。

品读:照见前路的微光

杨老晚年,将心力倾注于育人。他曾写道:“我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他们的问题常常给我新的启发。”这句话,勾勒出他归来后最本真的姿态:一位文化的守望者,一位纯粹的师长。

这份姿态,深深映照进我们的工作。在工投集团的集体里,我们何尝不是“共同途”的同行者?岗位各异,目标同一。

合上书,杨老的背影在思绪中渐远,却留下了一片温暖的光晕。他让我相信,巨匠并非生而遥远,他们也曾是鲜活、执着且深情的生命。最好的缅怀,是如他一般,做一个坚定的“同行者”,与我们的团队,与我们的时代,并肩前行,共同写下无愧于心的答卷。

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