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的秋总带着山海馈赠的清冽,当北固山的晨雾裹着菊香漫过海岸线,当海州古城的青石板上落满栾树的金屑,重阳便踩着这抹秋意,悄悄撞进了港城人的生活里。
清晨的云台山麓最是热闹。老人们穿着素色的薄外套,手里攥着竹杖,一步一缓地往山顶挪。石阶旁的野菊开得正盛,黄的、白的,缀在青灰色的岩石间,像撒了一把碎金。有相熟的老人遇见了,便笑着递上一块刚买的重阳糕,“尝尝?城南张家铺子的,枣泥馅儿的最甜!” 糕体松软,咬一口满是糯米的绵密,混着枣香在舌尖散开,暖了胃也暖了心。年轻人则背着双肩包,牵着家里的长辈,时不时停下来指着远处的海面:“您看,那就是连岛!今天天气好,能看见渔船呢!” 海风顺着山脊吹过来,带着咸湿的气息,拂过老人鬓角的白发,也拂动了山间的茱萸枝 —— 有人早早就采了茱萸,编成小小的香囊,挂在孩子的衣襟上,“避灾辟邪,图个吉利。”
待到日头渐高,海州古城的街巷里便飘起了海鲜的香气。重阳节的港城,餐桌上总少不了刚上岸的海货。清蒸梭子蟹的鲜、爆炒文蛤的辣、萝卜烧带鱼的醇,热气腾腾地摆了满桌。儿女们围着老人坐下,一边给老人剥蟹肉,一边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以前重阳节哪有这么多好吃的?顶多煮碗玉米粥,蒸个窝窝头。现在好了,你们孝顺,我这老太婆也能跟着享享福。” 老人说着,眼角笑出了皱纹,手里却不忘把剥好的虾肉放进孙辈碗里。窗外的阳光透过木格窗,落在青花瓷碗上,映得汤汁里的葱花愈发翠绿。
午后的西双湖是赏菊的好去处。千亩菊园里,“金狮狂舞”“紫霞漫天”“白雪公主” 等品种的菊花竞相绽放,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铺成一片五彩斑斓的花海。老人们坐在湖边的石凳上,手里拿着放大镜,仔细端详着菊花的花瓣,偶尔和身边的老伴儿小声议论:“这株‘墨菊’真好,颜色正,花瓣也厚实。” 孩子们则在花丛间奔跑,手里拿着风车,笑声随着风飘得很远。有摄影爱好者扛着相机,对着菊花不停按下快门,想把这秋日的美好定格下来。湖边的亭子里,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拉着二胡,唱着淮海戏,“秋风起,重阳到,家家户户乐陶陶……” 悠扬的曲调在湖面荡漾,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聆听。
傍晚时分,夕阳把海面染成了橘红色。老人们坐在自家的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杯温热的菊花茶,看着远处的渔船缓缓归港。儿女们收拾完餐桌,端来一盆热水,给老人泡泡脚。“妈,您今天登山累了吧?泡泡脚解解乏。” 热水漫过脚踝,暖意顺着脚底往上涌,老人舒服地叹了口气,“有你们在身边,比啥都好。”
连云港的重阳,没有浓墨重彩的喧嚣,却有着山海间最质朴的温情。它藏在登山时的搀扶里,藏在餐桌前的关怀里,藏在赏菊时的笑语里,更藏在每一个港城人对长辈的孝心与牵挂里。当夜色渐浓,万家灯火点亮港城的街巷,这份重阳的温暖,也便融进了每一个平凡而幸福的港城家庭里,岁岁年年,不曾消散。
李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