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工投文苑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生活在盐场的那些年

发布时间:2018-12-20 阅读量:290

与改革开放同成长 与美丽工投共奋进

□  张义荣

  听父亲讲,我爷爷他们那一辈在陈港穷的没有办法生活,就带着一家人从陈港老家一路讨饭,围着云台山转了一大圈,最后在朝阳新县马山村这个地方住了下来。几年以后,经马山上人介绍说,山下海边有人晒盐,做小工可管饱饭。为了生活,爷爷决定带领一家人下山生活。从此就和盐结下了良缘,我也有幸成了盐场人的后代。

70年代时期,我爸妈被分配在淮北盐场向阳工区工作,工区分配一套大西屋,在盐场盐圩的大滩里,无电无水只有一条小路进出,下雨天根本无法出行,睡的床都是工区分给的木板床,我们兄弟姊妹好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晚上我们学习写字只点煤油灯,早上起床时,往鼻孔里一抹都是黑灰。衣服都是哥哥换下弟弟穿,姐姐换下妹妹穿。购买物品都是用盐车子推着到十几里街上去买,按计划供应,什么都要票,布票、粮票、油票按人口分配。我们家人口多,粮食不够吃就去别人家借一点,这月还上个月时,还要多还人家一点

1976年,哥哥姐姐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下放到农村了。我们睡的床不挤了空间大了,但是家里劳动力减少了。1978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到了79年,因为改滩,工区又为我们家在盐河边上盖了一套房子,总算安装上电灯了。83年我哥哥姐姐从农村下放回来。带来了我们盐场一年几乎吃不到的苹果,兄弟姊妹几个大吃一顿,现在回想起来嘴里还是甜的。这一年,场里给每个工区小组配了一台12寸黑白电视机,一小组人都围在组长家看电视。

  哥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那时盐场女孩不太想找盐场男子,都找城里的。好在通过亲戚帮大哥找了一个对象,我爸妈东借西凑为大哥办婚事,收拾新房。用白纸把屋子的墙糊起来;用芦柴吊个顶棚,找剪纸人剪一些喜字花鸟之类的图形,又买了几张画,一间崭新的婚房花几十块钱就可以收拾好了。

  大哥结婚时家里买了凤凰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收录机,俗称“三转一响”。燕舞牌收录机那就是高档次的了,每天我们都反复听港台邓丽君和一些歌唱家的歌,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流行歌曲,也使我们尽情享受着小说《岳飞传》《杨家将》为我们带来的快乐。

   婚后,大哥家也和我们住在一起,虽然房屋拥挤,但是相处的很融洽,日子过得很幸福。我也有了工作当了盐工,我们的原盐产量也在增产,周边地区的人们称我们盐场人都是盐大头有钱人。

   90年代 ,我们兄妹几个相继结了婚,单位的条件也好了起来,给我们结婚的家庭盖了宿舍。这时,大哥他们也搬出去住了,我们过上了每天接送孩子上学的安稳生活。

  改革开放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科技、教育、经济、生态环境、卫生得到了发展。我们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人口的变化,从以前的八子妹到现在的后代几十口家庭,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盐场为了适应城市变迁,把平房拆迁改造成统一的小区楼房。我们也住上了楼房,现在生病不用出远门,家附近就有几家私人诊所和公立医院,单位每年都给我们按期体检。上班是场车接送或者私家小轿车和电瓶车。现在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出远门火车、高铁、飞机又方便又快捷。连我的老母亲都敢穿着花裤子在小区广场舞台上转上两圈。

  我们搬迁住上楼房后,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以前在盐场不讲卫生随地吐痰,现在住在楼上爱干净了,想想现在和以前相比那真是一天一地。现在,买菜买粮还可以送货上门,要多少有多少,我们家也出了几个大学生。

  没有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我们可能还生活没有温饱的困境中。多亏当时到了盐场,我们家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回望盐场的历史,虽然艰苦,但就是这样的环境培育出了盐场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做人品格,这是一笔精神财富,在世世代代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