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产改工作 他山之石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路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3-11 阅读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以技术创新为重要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不断加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拥有一支适应先进生产技术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赢得国际产业竞争,实现国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类型,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助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重要渠道。四川省作为劳动力资源大省,随着国家制造业发展中心逐步西移,深入调查研究其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和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从“供给—需求”视角出发,对比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需求特征和职业教育人才供给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提高二者匹配度的角度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路径,为进一步深化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推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提供参考。

四川省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基本情况

“十三五”时期,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20年,根据“十三五”末期的实际统计数据,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71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3:40:47,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11万人,对比“十三五”规划目标超额完成了人才建设任务。“十四五”以来,全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截至2022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07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32万人,均比“十三五”期末有较大幅度增长。

近年来,四川省政府持续出台相关文件,不断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保障机制,省总工会通过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设置专项资金组织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相较于构建技能型社会的要求仍有差距。面对当前产业工人“人机协同”技能提升新趋势、体系化适应性能力提升新要求、培育动态化全面化周期变长的新特点,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的重要“供给方”,需进一步深化改革。

四川省职业教育人才供给面临的现实困境

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承担着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但当前我国普遍存在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职业教育人才供给无法满足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需求。

大而不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但仍无法满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需要。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产业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一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面向三大产业就业人数结构不平衡。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位居西部第一,高职院校毕业生达23.33万人,近5年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毕业生面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分别为3.35%、22.78%、73.87%,分别占到全省三大产业就业人数0.0342%、3.15%、5.38%。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作为全省新增就业人口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主阵地,其办学规模与四川省产业工人队伍需求量尤其是第一二产业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量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内涵式发展明显不足。根据《2023年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点数对应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分别为2.3:25.2:72.5,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不断提高,但同时从专业布点数在三大产业的比例悬殊可以看出当前我省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结构不平衡,呈现出第三产业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三是课程建设是短板。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2022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开设的教学计划内课程为5.89万门,但是国家级、省级、校级在线精品课程分别为46、374、3065门,三类在线精品课程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分别为3、17、183门。由此看出,多数职业院校在课程建设上仍然呈现出重规模轻内涵的情况,这是导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失衡的重要原因。

合而不力:产教融合“融而不真”导致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质量不高。近些年国家、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及配套措施,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调研发现不少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仍存在“合而不力”“融而不真”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重视程度不一导致校企合作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二是由于制度、利益分配等原因导致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意愿不强。三是升学导向的社会文化让职业院校“去技能化”问题突出,过于关注升学必然会出现学生不愿意参加校企合作实践,企业也难以招到想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出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

通而不畅:职教本科院校少导致高层次技能人才供给水平不高。当前四川省“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基本打通,但仍存在通而不畅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职教本科院校数量少,截至2022年底四川省仅有1所职教本科院校,加上高职院校的职教本科专业,其生源规模占比仍然较低,无法满足本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职教本科知晓率较低,其社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的形成尚需时日。三是职教本科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目标不清晰导致高层次技能人才供给水平不高。

保障不足: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投入不足影响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和质量。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在发展改革中仍然呈现出经费投入不平衡不充分,导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保障不足。一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差距较大,这在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方面都是普遍现象。二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规模不成正比。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规模为世界最大,但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与本科相比相差较多。三是职业教育财政支持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企业、行业和社会团体对我国高职教育财政支持力度微弱,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自我筹资能力不强,办学资金的保障力度不够,限制了职业院校对地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规模和质量。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基本路径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供给层面面临的现实困境,四川省亟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助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教育经费的投入是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大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新增部分的教育经费倾向于高职教育,重点倾斜于经费使用紧缺但办学水平高的高等职业院校,同时完善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制度,提升教育经费的使用率。二是提高职业院校教育经费的自主筹资能力。高职院校可探索通过重点项目招标的方式建立起高职院校与市场深度融合机制,获取社会资金支持。三是强化统筹力度完善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机制。地方政府应增强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意愿,根据学校实际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生均经费投入标准。省级财政部门发挥统筹功能,协调各市(州)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逐渐缩小市域间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保证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模。

加强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加强产教融合,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一是合理调整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大力开发精品课程,一方面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错位开设特色专业,加强专业群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开发精品课程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供需匹配的产教机制。二是建立实体化合作平台和载体,如四川省已经提出搭建的四川产教融合信息平台,通过推动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两个组织一体化,形成二者结构互补、资源共享和文化交融,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平等的结构和文化地位,消除利益不对等、信息不对称、文化不互融状况。三是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发挥好省级产教融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作用,针对涉及到多主体多对象的跨界融合需要政府顶层设计,进行多部门协调、兼顾各方利益,协调各方冲突,制定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以推进产教融合整体治理。

明确职教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职教本科作为新兴的本科教育模式,是应用本科向更广泛的职业领域拓展的结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就要大力发展职教本科。一是加快增量。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当前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与国家2025年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需要加快职教本科升本进程,增加招生规模。二是持续提质。聚焦职业本科的独特优势和特点,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科学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大现场实践教学比重,将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是不断融合。职业学校不断与生产单位融合发展,投入相当资源和精力合作办学,形成与办学规模相匹配的产学合作协同教育教学体系,为产业需求培养合格足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强化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职能。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强调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现代职教体系。因此,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既是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也是提升其办学能力的重要路径,更能为推动区域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提供有力支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亟须提升职业院校开展高质量技术技能培训的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一批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高水平标准化培训基地,建设一大批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库和典型培训项目,储存培养一批能够同时承担学历教育和培训任务的教师,切实打造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和优质品牌,以此发挥职业培训职能,满足产业工人技能提升需求。

               (四川省总工会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