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单位值班,晨练经过一座办公楼,在其空荡无声的大院里踱步一圈,忽见那块已经爬满点点锈迹的方正铁牌上,正中还赫然醒目着“连云港市徐圩盐场农工商公司”一行字。透过晨光闪耀在铁牌上的名字,仿佛在向我诉说盐场集体行业那段岁月的沧桑。
说起徐圩“农工商”,上点年纪的老盐场人都是知道,这是盐场集体行业里的佼佼者。它曾经的辉煌一度支撑着盐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被深深镌刻在盐场历史的丰碑上。从其发展的轨迹看,徐圩盐场农工商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63年的盐场劳动家属队,1974年改建成“五七”家属队,并在此基础上于1980年成立徐圩盐场农工商联合公司,设立党支部、经理室、工会、办公室、财务股、生产股、供销股等机构,成为徐圩盐场集体行业的主要载体和经营平台。之后,又先后于1981年11月更名为徐圩盐场知青农工商联合公司,1987年3月更名为江苏省徐圩盐场农工商联合公司,1992年4月更名为连云港市徐圩盐场农工商公司。2009年,为适应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大发展的新形势,徐圩盐场将业务关联度较强的农工商公司、建筑工程公司及精盐厂留守处三个集体单位合并重组,成立连云港银虹实业有限公司。受征地开发影响,2017年6月,撤销连云港银虹实业有限公司,其职能划归连云港市徐圩盐场农工商公司,2020年8月更名为连云港市徐圩盐场农工商有限公司,成为徐圩投资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23年10月被撤销。从此走完它颠簸沧桑的一生,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中。
徐圩盐场农工商公司几经撤并更名,在历史的动荡中一路颠簸前行,在青春与岁月的交乳相融中几经阵痛,走过一个时代的变迁。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组建的初创期,到八、九十年代经营的辉煌期,先后应时组建过鱼虾养殖队、海产品捕捞队、土石方工程队、平车搬运队、小商店、理发店、缝纫店、书店、供销社、豆腐加工厂、编织厂、饵料加工厂、商服厂、草包厂、养猪厂、养鸡厂、养貂厂、酱菜厂、造纸厂、砖窑厂、贝雕厂、综合厂、再制盐厂等,涉及集体经营的各行各业,为盐场职工家属及闲散人员集中就业搭建有效的安置平台,使得农工商公司成为支撑盐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改革开放初期,徐圩盐场农工商公司作为集体性质的企业,受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等客观制约因素的影响,许多行业单位运行时间短、规模小、效益差,相继被关、停、并、转,并对优化整合后的所有单位实行全面经济承包,自负盈亏谋发展。这期间很多具有商业头脑的集体工人在单位“断奶”后,积极与单位签订经济承包协议书,有承包养鱼塘的,有承包种植地的,有承包这厂那厂的。他们在改革的浪潮里摸爬拼打,大胆闯市场,走上自主创业致富路。他们用实际行动和创业成果向我们证明,一个人唯有眼界放的远,格局足够大,胆识过人,宽以待人,才能让每一步走的更加稳妥,奔赴更好的未来。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不等不靠,自谋生路的创业实践,才会让徐圩农工商公司在国企改革的摸索期,找到轻装上阵的路子,打通面向市场求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在几经失败的教训中彰显一个又一个经济增长点,使得工业总产值从1984年的82.8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807万元,职工月工资从130元增加到3400元,实现企业与职工双赢的发展目标。
在徐圩农工商公司全面推行经济承包制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会看到很多下放知青的身影,他们历经上山下乡岁月的磨练,沉淀出一种凝练稳重的人生观,面对二次创业不惧不缩,敢想敢为敢尝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里建起自己的码头,成为推动农工商公司改革改制的生力军。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因国家政策放开,大量知青陆续回城,给当地政府安置就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力。作为国有企业无疑就成了最大的安置区。在没有充分安置岗位的条件下,农工商公司应运而生。作为回城就业的盐场知青一代,他们基本上都被分配在农工商这样的集体单位,从此被烙上“大集体”的身份印记,与全民工有着天壤之别。说起知青与农工商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农工商因知青组建,知青因农工商就业。曾经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更名的“徐圩盐场知青农工商联合公司”,也充分证明了当时的情况。从农工商的发展历程看,也正是因为有了知青一代的勤劳与付出,在一次又一次的人生起伏中不急不躁,无怨无悔支持着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才会使得企业平稳度过每一次改革的阵痛期,为其可持续发展赢得广阔的空间,使得集体经济一路攀升,一次又一次摘得无可厚非的累累硕果。所以说,对于农工商公司曾经的蓬勃发展,盐场知青一代的功劳不可抹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济产物。作为盐场时代的徐圩农工商公司,从诞生到消亡,一路任重道远,印证的不是一方经济的一蹶不振,而是完成了时代的使命,把繁荣经济的任务传递给新生代,让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企业赓续老盐场人勤劳善良、永不气馁、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接续奋斗。(叶维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