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镜头定格伤痛 精神指引未来 —观《南京照相馆》有感

发布时间:2025-08-27 阅读量:

当镜头掠过泛黄的照片、残破的城墙、无声的街巷,一个沉重的追问始终盘旋:为什么发生如此野蛮的践踏?又是什么让这个濒临危亡的国家终未倒下,在血火中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

《南京照相馆》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惨案从宏大叙事拉回个体命运。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街头嬉戏的孩童、作坊里忙碌的工匠、校园中求知的学生,在日军铁蹄下瞬间坠入地狱。惨案的发生,从来不是偶然的 “失控”,而是侵略战争逻辑下人性之恶的集中爆发。日本军国主义长期的法西斯洗脑,将 “侵略”包装为“解放”,将“屠杀”扭曲为“惩戒”,彻底解构了战争伦理与文明底线。当一个国家的战争机器失去良知约束,文明的遮羞布便被撕碎,留下的只有弱肉强食的原始丛林法则。

更深层的悲哀在于,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未能形成足够的国防力量守护家园。晚清以来的国力衰微、军阀割据的内耗纷争,让中国在工业、军事上与近代化国家差距悬殊。当日本凭借明治维新积累的国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我们空有广袤的土地和不屈的民心,却在装备、后勤、协同作战上屡屡陷入被动。南京的沦陷与惨案,既是侵略者的暴行铁证,也是一个民族在落后年代不得不承受的血泪教训——弱国无外交,更无安宁。

然而,历史的残酷中总有不灭的微光。《南京照相馆》的镜头没有止步于苦难,那些在废墟中传递食物的百姓、冒死保护难民的国际友人、拿起武器冲向战场的士兵,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而这,正是中国没有灭亡的第一个密码——民族精神的韧性。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抗联,到 “七七事变”后的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的反抗从未停止。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迅速展开,形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呼应”的战略格局。半壁江山的沦陷,反而让国人彻底丢掉幻想:有人毁家纾难,将工厂设备内迁大后方;有人投笔从戎,“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有人在沦陷区秘密抵抗,用笔墨、用行动守护民族尊严。正如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的:“战争打开了每个人的眼睛,让他们看见真正的中国。”

更关键的是,统一战线的凝聚让一盘散沙的中国拧成了钢绳。1937 年,国共两党放下十年内战的恩怨,发表《合作宣言》,宣告“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人到农民,从知识分子到少数民族,四万万同胞形成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 的抗战洪流。这种民族凝聚力,是日本侵略者最害怕的力量——他们可以占领土地、掠夺资源,却永远无法征服一个民族的精神。

回望抗战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奇迹:当中国最富庶的华东、华北地区相继沦陷,当工业产值损失大半,这个国家却在贫瘠的西南、西北大后方重新积蓄力量,最终迎来胜利。这背后,是持久战战略的智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精准预判: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拖垮侵略者。事实正是如此:日本小国寡民,资源匮乏,长期战争的消耗让其难以为继,而中国的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为持久战提供了天然优势。

同时,正义的事业终将获得世界的支持。从苏联的武器援助到美国的“飞虎队”,从国际红十字会的救援到海外华侨的捐款捐物,中国的抗战不是孤立的战斗,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与世界战场连成一片,侵略者陷入“失道寡助”的困境,胜利的天平逐渐倾斜。

《南京照相馆》里的惨案,是民族永远的伤痛,更是警钟长鸣的教材——它让我们明白,和平从不是理所当然,强大才是安全的基石。而抗战的胜利,则在黑暗中点亮了民族复兴的希望:它证明了中华民族“压不垮、打不倒”的精神内核,也揭示了“团结、正义、坚持”的力量。

那些留在历史“照相馆”里的生命,没有真正离开。他们化作了纪念碑上的名字,化作了课本里的文字,化作了每个中国人血脉中“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今天,当我们站在和平年代回望这段历史,不仅要铭记苦难,更要传承力量——以强大的国力守护家园,以团结的精神凝聚人心,让历史的悲剧永不重演,让民族的未来永远光明。

益丰园林分公司



撰稿:邰能慧

单位负责人:杜红波

校对:宋思雯

责任编辑:孙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