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光影中的警醒——《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量:

当影院顶灯亮起时,我听见周围传来轻轻的吸鼻子声这部电影像一扇打开时空的窗户,让我看见历史书上那些黑白的文字,变成了会流泪的故事

挎着相机的老金总是乐呵呵的。照相馆橱窗里挂着新人红彤彤的结婚照,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糖葫芦咧嘴笑,阿昌总爱倚在柜台边和老金说笑,连檐角挂着的铜铃都在叮咚唱歌。可是刺刀挑碎了这份安宁——日军把照相馆变成冲洗照片的据点,那些本该定格笑容的胶片,被迫变成了记录罪行的工具。

暗房里漂浮着刺鼻的药水味。老金颤抖的双手捏着刚洗出的照片:被火烧得只剩骨架的房屋,地上躺着襁褓碎成布条,姑娘们被抓乱的发髻上还插着绒花。赏析阿昌把照片偷偷塞进寄往租界的信件里,手指在牛皮纸上抠出深深指印;毓秀把胶片藏进水袖夹层,簪子尖对准喉咙练习了整夜。

最让我心颤的是那些笑脸。日军按着老人的肩膀拍亲善照,老人嘴角被枪托戳得渗血,硬生生扯出扭曲的弧度。而老金悄悄留下的照片里,婴儿蜷在母亲再也不会睁眼的怀抱中,像朵来不及开放就凋谢的花苞。

散场时我摸着座椅扶手,木头早被手心汗浸得发潮。忽然想起去年参观纪念馆,玻璃展柜里有张全家福,男人长衫浆得笔挺,女人襟前别着玉兰,中间的小男孩抱着布老虎。他们是不是也曾在某个照相馆里,对着镜头局促地整理衣领?

历史课本上的三十万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当我再看见挎相机的游客在纪念馆前合影,总会想起老金擦拭镜头的鹿皮布,想起暗房里永不褪色的底片。我们要把这些故事一代代讲下去,就像毓秀在戏台上唱的:莫忘秦淮河边柳,年年春来抽新芽。

(大浦分公司)



撰稿:杨园园

单位负责人:胡兵

校对:房金鹤

责任编辑:孙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