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读《居里夫人》:实验室里的星辰

发布时间:2025-07-15 阅读量:

合上书时,指尖仿佛还沾着镭元素的微光。这本传记没有把玛丽・居里写成高不可攀的科学符号,而是让我们看见:那个在巴黎大学阁楼里啃着干面包熬夜的姑娘,那个在棚屋实验室里搅拌沥青矿渣的妻子,那个把诺贝尔奖牌给孩子当玩具的母亲,如何用一生的热忱,在科学的荒原上种出了星辰。

最让人心颤的,是她在棚屋里提炼镭的四年。没有先进的设备,只有一口大铁锅和不停搅拌的铁棍,夏天棚屋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传记里写她 "浑身是灰,手上布满伤口",可当她和皮埃尔终于在深夜看见那抹蓝紫色的荧光时,两个人在黑暗中相视而笑——那笑容里没有对艰苦的抱怨,只有对真理最纯粹的痴迷。原来伟大从不是突然降临的光环,而是把日复一日的枯燥,熬成了照亮世界的光。

她对名利的淡然更像面镜子。当镭元素的价值被发现,她却坚持放弃专利权,"科学家属于人类" 这句话,轻得像片羽毛,却重得能压过世俗的喧嚣。甚至在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后,她依旧穿着朴素的衣裙,骑着自行车去实验室,车筐里装着给孩子买的面包。那些奖牌在她眼里,远不如试管里的结晶重要——这种对科学的纯粹信仰,在浮躁的世界里,像一块拒绝融化的冰。

书里有张她晚年的照片:头发花白,眼神却亮得惊人,正俯身观察显微镜。那时她早已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患上重病,却依旧舍不得离开实验室。原来所谓传奇,不过是把热爱的事做到极致,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就像她自己说的:"人生不是一支蜡烛,而是一盏灯",她用这盏灯,不仅照亮了放射性研究的道路,更让后来者看见:一个人如何用精神的光芒,超越时间的限制。

放下书,窗外的路灯正亮着。忽然想起那些藏在生活里的 ""——或许是我们坚持的爱好,或许是默默深耕的事业。居里夫人的故事从来不是要我们都成为科学家,而是告诉我们:把心沉下去,把热爱熬下去,平凡的日子里,也能炼出属于自己的光。

(资产运营部)



撰稿:孙悦

部门负责人:徐元

校对:房金鹤

责任编辑:孙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