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曦里,路旁的银杏叶在风中打着旋儿落下,像无数只金色的蝴蝶,在马路上铺成松软的地毯。我穿过熟悉的街道,挤过早高峰的人流,被裹挟在车流中缓慢前行。突然,手机日历上那个鲜红的“重阳节”提醒跳出来,让我心头一颤,王维那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知唤醒多少游子“登高”远眺回望故乡、回望过去。也就在这一刻,我才真正懂得旁人常说的那句:“少年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想起小时候,深红的缎面上,奶奶用金线绣出的茱萸果实饱满欲坠,旁边还缀着几缕干枯的桂花枝。小时候总嫌她唠叨,长大了才明白,那些‘天冷加衣’‘早点回家’的话,都是岁月酿出的甜。
转过街角,信号灯恰好转红。我停下车,看见一位身着校服的少年,正搀着一位白发老人缓缓走过人行横道。老人伸出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指着路边的野菊,声音温和:“果果,你小时候总说这些是星星落在地上,非要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少年笑着点头,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用野菊编的花环,小心翼翼地给老人戴上。
中午一阵凉风吹来,想起去年今日和同事闲聊时,他指着手机上其中一张照片说:“这是我父亲七十岁那年,我们全家在香山拍的。他当时说,等八十岁还要再来——今天,我想替他把这个约定补上。”他的眼眶红润了,眼泪如珍珠般夺眶而出,照片里老人拄着拐杖站在红叶林中的身影,与窗外城市的繁华形成温柔的对照。
打开手机,脑海又浮现出很久以前老电影的场景,记不清到底是哪部CD黑白电影。模糊记得主人公推着父亲的轮椅,在观景台停下脚步:“爸,您看那片云像不像故乡的馒头山?”父亲浑浊的眼睛亮了起来,我看见一滴泪水从他眼角滑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是呢”,他的声音有些发颤,“当年我跟你妈第一次约会,就在那山脚下的小饭馆。她穿着一件月白色的衬衫,我请她吃了一碗阳春面......”
夜风拂过,人们纷纷将城市古老的“祈福树”上悬挂红绸带,红丝带轻轻摇曳,每一条都系着人们手写的祝福:“愿爸妈腰背永远挺直”“希望爷爷的棋艺打败小区所有老头”“明年带全家去看海。”这些朴素的愿望,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重阳节不再只是一个传统节日。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就像“茱萸”、“野菊”、“旧照片”、“馒头山”成为重阳节的符号,就像那些挂在"祈福树"上的红绸带,承载着我们对亲情的珍视,对传统的守护。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登高的不仅是山峰,更是心灵的刻度;我们思念的不仅是亲人,更是那些温暖的旧时光。正如那杯温热的菊花酒,初尝微苦,细品回甘——这正是重阳节给予我们最珍贵的人生启示:在向上的攀登中,永远记得回头看看那些托举我们的人;在追逐梦想的路上,莫忘为何出发的初心。(孙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