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残酷,有时会以猝不及防的方式碾压人生。3岁丧母、4岁丧父,童年在监狱与乞讨中挣扎,在这种天崩开局下能活下来已是奇迹,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位从苦难深渊中爬出来的孩子,最终以钢铁意志,铸就了共和国的“水下长城”。
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率苏联党政代表团访华,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在中南海颐年堂的会谈中,毛泽东向代表团提出,希望苏联帮助中国研制核潜艇的请求。然而,赫鲁晓夫傲慢地回应:“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事后,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坚定表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长征一号”犁开碧波,中国由此跻身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一里程碑的背后,是彭士禄带领团队“零起步”的攻坚之路——没有图纸、没有经验,仅凭几张模糊照片和一个玩具模型,在“一穷二白”的困境中,他毅然走进大山隐姓埋名,三十年如一日,岁月在图纸与零件间流逝,更在家人漫长的等待与不解中无声滑落。久别归家,迎接他的不是天伦之乐,而是幼女怯生生的询问:“叔叔你是谁?”那一刻,铁骨铮铮的硬汉心头翻涌的酸楚与愧疚,是无声的献身勋章。他常说:“只要国家需要,我随时可以牺牲我的一切!”这句誓言,不是口号,而是刻入骨髓的信仰。
当核潜艇劈开万里波涛,当秦山核电站点亮万家灯火,人们称颂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面对如潮赞誉,他谦逊如初,他说:“作为共产党员,国家交给我的任务,只有尽全力把它做好,没什么之父之说,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这朴素话语里,闪耀着共产党人金子般的担当与忠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彭士禄的一生,是苦难中淬炼初心的一生,是担当里践行使命的一生。他让我们明白,所谓英雄,不过是在国家需要时,甘愿做一枚螺丝钉的普通人。
斯人已逝,脊梁不朽。彭士禄的生命轨迹如深海般沉默,却激荡着最磅礴的回响。当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以“螺丝钉”的姿态默默坚守、奋力创新时,那源自历史深渊的坚韧与担当精神,便在新时代的脉搏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