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党群纵横 党群纵横

金融筑防线 安全护企行 | 工投金融板块“安康杯”征文优秀作品刊载①

发布时间:2025-09-01 阅读量:

8

为进一步强化金融板块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安全素养,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良好氛围,金融板块特别开展了“金融筑防线 安全护企行”征文活动。现将部分优秀作品予以展示。



筑牢金融“防火墙”,当好发展“守护者”

陈翠


担保行业是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也是实体经济的“风险减震器”。在经济承压与风险叠加的背景下,担保安全已从风控课题升级为企业生存与金融稳定的核心命题。

作为专业化的担保公司筑牢担保风险的“防火墙”,首先通过对项目的严格筛选,这就从源头上降低了风险。从贷前、贷中、贷后进行全程管控,一发现风险苗头,就会及时处理。

担保公司的“防火墙”功能,首先在于项目进行中的管理。主要为会见有关当事人,包括项目实际控制人、财务人员、一般职工,了解项目背景、市场竞争范围、销售和利润、资源的供应等情况;弄清借款用途和还款来源;考察企业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文化程度、主要经历、技术专长、经营决策、市场开拓、遵纪守法等方面),核实企业资信状况及总体负债规模、借款人或实际控制人的个人资产、关联经营及交易、对外担保情况以及是否涉及司法诉讼等事项,关注股东变化背景及公司股权构成比例。现场核对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法人代码证、银行流水、购销合同、水电费等资料的原件,现场拷贝财务数据、打印纳税申报表以及核对其他需要现场求证查实的资料。考察主要生产、经营场所,通过走、看、问(包括并不限于企业法人代表、财务、供销、生产、仓储等人员),了解企业生产流程、产品和技术状况,分析客户主要产品、主要原材料供需及其价格变化情况、掌握企业主要产品的销售占比及其发展现状、进行产品结构分析,分析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产品或技术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关注国家金融及货币政策调整、了解人民币汇率、大宗商品交易和黄金等价格变动对企业经营影响,印证有关资料和有关当事人介绍的情况。了解企业主要上下游客户及经营情况,核实贷款资金用途,分析企业经营流动资金缺口金额,分析辨别企业有无隐形贷款。分析企业所属行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和困难,关注企业的技改项目、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和管理团队变更,分析判断企业未来发展趋势。财务因素调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主要调查核实相关内容。察看抵(质)押物。以房地产抵押的,要察看其用途、面积、结构、周边环境等、关注有无未付工程款,必要时应与承建商进行核实等。担保方案设计,本着反担保措施开发的原则,以客户现有的可利用的反担保资源,为客户定制反担保组合方案。具体选择担保措施需考虑反担保变现能力、可操作性以及制约能力。

担保公司的“防火墙”功能,还在于项目保后跟踪管理。对担保项目动态追踪:保后回访分定期回访和不定期回访两种形式。对1000万元(含)以上大额担保项目,定期回访间隔期最长不得超过90天;对500(含)万元至1000万元担保项目,保后回访间隔期不得超过180天;对200万元(含)至500万元担保项目,保后回访间隔期不得超过270天;200万元以下担保项目,按年进行抽查,每年回访不少于1次,年抽查比例不低于10%。

安全是担保行业的生命线制度是根基科技是引擎政策是罗盘:在“普惠聚焦”与“业务红线”间把握平衡,防止风险外溢。当担保机构从被动风险承担者转型为主动安全设计者,方能真正实现“担”责任之本,“保”发展之稳的行业使命。

无声地守护

樊宇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悄悄落在办公桌上的文件夹上,金色的光影与黑色的字迹交错,像一幅静静铺开的画。咖啡的香气在空气里弥散,打印机发出低低的嗡鸣声,像是为新的一天奏起的前奏。办公室里没有喧闹,只有翻阅纸张的沙沙声、键盘的轻敲声,在这样的节奏里,我们开始了又一个日常。

在钢筋与机器的轰鸣声之外,还有一种安静的“安全生产”。它没有安全帽的醒目颜色,没有警示牌的刺眼标语,却在一份份合同里,在一行行数字间,在一次次尽调的脚步声中,默默生长。

在格斯达的业务部,每天的工作,不是搬运货物,也不是巡检管道,而是面对文件、数据和项目,这些看似安静的事务,却藏着另一种风险。它们不会突然坠落、爆炸,却可能在不经意间让资金流失,让信用受损,让一整条产业链为之震动。

风险识别,就像医生的诊脉。一张财务报表,是企业的“化验单”;一段经营经历,是它的“病史”;一次实地走访,是面对面的体格检查。我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更用心去察觉账面上的数字是否过于光鲜,项目的前景是否被过度修饰,合作方的言语是否刻意回避了什么。有时候,风险就藏在一个迟疑的表情里,藏在一句被轻描淡写的回答中。学会捕捉这些细节,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

有人觉得制度是冰冷的,是繁琐的。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座堤坝。业务初审、风险评审、法律审核、合同签署——每一道关卡,都是为了让资金、信用和承诺在流动的过程中不被冲散。双人复核制,是两双眼睛的彼此提醒;合同标准化,是对细节的提前照顾;集体决策,是多方智慧的交汇。制度的存在,让我们在安稳时不掉以轻心,在忙碌时不失方向。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托着我们前行的路。

去年,有一个合作企业因为政策突变陷入困境,那一刻,我们能做的,是迅速而冷静地启动应急程序,走访、沟通、协调、增信,每一个步骤都像接力赛的传棒,不容半分迟疑。我记得那段时间,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电话声此起彼伏。但最终,我们和企业一起渡过了难关,没有触发代偿。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安全不仅仅是防患于未然,更是在风浪来袭时,有人稳住舵盘。

在我们部门,案例分享是每周的固定仪式。我们会把别人的教训摊开来剖析,把自己的经验留给同事参考。新员工入职的第一课,永远是风险防控和合规要求;每个季度的复盘,不只是业绩,更有防控得失的反思。久而久之,安全就不再是“规定”或“要求”,而是一种本能,就像走路会下意识绕过水坑。做业务时,我们自然会先想一想,这一步,稳吗?

担保业务看似离“安全生产”很远,实则更需要一份长期的守护。我们守护的,是资金的安全,是信用的稳定,更是来自政府、银行、企业和社会的信任。这份信任,是沉甸甸的。它要求我们在签字时多一分谨慎,在调查时多一个问号,在决策时多一份长远的思量。正因如此,我们才愿意在每一份文件、每一次沟通里,反复确认、反复推敲。

有人说,我们的工作是“隐形”的,没有热烈的掌声,也没有惊心动魄的瞬间。但我想,安全的意义本就如此,当一切平稳无事,当资金顺畅流转,当信用如期兑现,我们的守护才算圆满。

在这片无声的战场上,我们用细致、制度、应对和信念,织成一张细密的安全网。它不喧嚣,却让公司稳健地向前,像一条在晨光中缓缓驶动的船,静静地,驶向更远的海面。

而我知道,在那更远的地方,依然会有风浪、暗礁和未知的海域。但只要这张网在,只要这份守护在,我们就能一次又一次,把船带到光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