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从“会场”到“现场”,两年来,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托、财务公司、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非银机构紧紧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宗旨,围绕科技赋能、绿色转型、惠民利企、养老保障、数智升级等领域精准布局,服务国计民生,发挥差异化、专业化优势,深化产融协同合作,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一股特色力量。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非银机构持续聚焦科技创新攻关、高端制造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通过多种创新模式深度参与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一批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特色产品落地见效,助力专精特新、先进制造企业技术攻关、成果孵化、加速创新。
在深耕科创企业的同时,非银机构锚定绿色能源、节能环保、生态修复等领域,打造差异化绿色金融服务方案,并积极为绿色技改、节能降碳项目开辟绿色通道,通过多元工具协同发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持续攀升,绿色信托存续规模超过3000亿元,绿色租赁资产余额突破1万亿元。
落实金融为民理念,非银机构立足自身优势,针对小微企业、县域群体等重点服务对象的需求,主动创新普惠产品,推出适配不同场景的信贷方案;积极下沉服务重心,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乡镇社区,扎根基层、助企惠民,以多元化举措拓宽服务半径,切实缓解民生领域融资难题。2024年全年的统计数据更直观地体现出成效:信托投向普惠金融领域的资金达1.6万亿元;消费金融公司累计为8543万人次的县域客户提供了产品丰富、可得性更高的普惠金融服务。
聚焦养老保障需求,围绕消费需求和供给两端,非银机构一方面精准对接老年人养老消费、健康护理、医疗照护等需求,另一方面整合资源完善养老服务链条,推动金融服务从单一资金支持向综合服务延伸,以多元模式构建养老金融服务体系,丰富养老金融产品矩阵。数据显示,信托业去年共设立养老金融相关项目1148个,投入资金144.93亿元。
两年来,围绕数据价值挖掘、线上场景拓展、运营成本降低,非银机构的数字化升级也在同步发力。
以数智升级驱动服务效能跃升,不少机构主动搭建全线上业务系统或自研数据平台,将客户画像、风险评估、业务审批等关键环节嵌入数智化流程,以线上化、智能化流程拓宽服务边界,推动金融服务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使数字化转型成为非银机构提质增效的新支点。
技术积累与专利储备是非银机构数字化发展的必要基础。近两年,非银机构在技术研发与专利布局上的投入已初显成效。从消费金融行业相关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末,消费金融公司已累计取得技术专利1242项,为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夯实制度保障、完善监管规则是非银机构高质量发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基础。
过去两年,金融管理部门围绕非银机构的规范发展与功能发挥,密集出台一系列关键政策,《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以及《关于促进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规范健康发展 提升监管质效的指导意见》《金融租赁公司业务发展鼓励清单、负面清单和项目公司业务正面清单》等,既为非银机构划定合规边界,又为创新留足空间,引导非银机构聚焦主业、守正创新,更好发挥专业化金融功能,鼓励机构在合规框架内探索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新路径。
未来,随着政策深化与创新迭代,非银机构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上持续发力,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