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行业动态

数字技术如何破解普惠金融发展瓶颈

发布时间:2025-05-22 阅读量:

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部署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随着乡村全面振兴蓝图的铺开,重点旨在促进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普惠金融被寄予更多的希望和重任。

业界人士认为,普惠金融能否取得更大突破,关键节点在于生物性资产能否成为有效的抵(质)押物。“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这句俗语说明了牲畜作为生物性资产的特性。而“地是租来的,厂房是临时的,牛有一大堆”,又是很多养殖业生产主体的真实写照。因为易受疫病、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难以交易变现和精确计价,生物性资产无法抵押,一直制约着很多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得融资。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探索拓宽生物性资产、养殖设施等抵(质)押资产范围。

数字技术的运用,将生物性资产转化为数字资产,使得活体牲畜抵押逐渐成为现实。今年以来,多地生物性资产抵押应用突破的消息不断传来。3月份,兴业银行大连分行成功利用“活体奶牛抵押+数字化生物资产监管”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大连金弘基种畜有限公司提供1000万元资金支持。据了解,兴业银行推出的生物资产数字化监管平台3.0监管方案,利用物联网平台接入能力,配合兴业银行自研的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AI盘点模型,实现了银行与养殖企业监测数据的对接,以达到对抵押活体生物的非接触式监管。近日,农行吐鲁番分行依托“智慧畜牧场景+智慧畜牧贷”创新模式,成功向当地养殖户发放AI智能畜脸识别畜牧场景贷款200万元。

生物性资产抵押对于以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的农村地区而言意义重大。此举不仅突破了传统信贷模式对不动产或者固定资产抵押物的硬性要求,解决了畜牧养殖业融资难的痛点,还能对抵押物进行实时监测,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其中,数字技术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伴随数字经济浪潮的到来,数据要素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农业生产也正在积极拥抱数字技术。早在2023年12月,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其中就提出提升农业生产数智化水平,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相关服务企业融合利用遥感、气象、土壤、农事作业、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市场等数据,加快打造以数据和模型为支撑的农业生产数智化场景。

生物资产数字化作为数字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趋势,正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不少地区正以战略眼光对这一创新举措进行引导部署。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农业设施与生物资产抵押融资的指导意见》,指出各级农业农村(海洋渔业)部门要制定农业设施和生物资产抵押物推荐清单,银行机构根据自身业务开展情况和风险控制能力,将清单内符合条件的农业设施和生物资产纳入抵押物名录。

从农户小额贷款到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信贷支持范围,再到生物性资产抵押的突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不断提质增效,普惠金融的服务内涵也进一步拓宽。

值得关注的是,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生物性资产抵押不再是小规模尝试,而是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条件。对于种养殖业贷款,银行不仅要在贷前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和抵押物估值,更需要在贷中环节对抵押物进行实时监测和价值评估。因此,覆盖抵押物全周期的透明追踪与健康监控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针对“昭通红”苹果这一特色农产品,云南红塔银行不仅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撬动了苹果产业发展,还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果园墒情、树体长势,运用区块链技术追溯苹果全生命周期,构建起覆盖种植、加工、流通的信用评估体系。

敏锐的科技公司也从中嗅到了机遇,将目光瞄准了生物资产监管领域。例如,京东科技推出了生物资产监管平台,利用物联设备和AI算法,能够对农户种养殖过程和种养殖物等生物资产进行数字化监管,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智能化的风险管理工具,目前已与多家银行开展合作。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生物资产数字化迎来了发展机遇期。这场由科技引领的深刻变革,正在打破很多传统行业的桎梏,塑造出新生业态,农村金融创新业已融入这一大潮之中。

当然,生物性资产抵(质)押的推广还面临很多现实难题,如遭遇自然灾害或极端天气的风险应对等,但是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将会不断被克服。近日,农业农村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提出“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突出重要位置,进一步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相信,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不断加持赋能下,普惠金融发展迈入新阶段正在蓄势聚能。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