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噩梦中醒来又被拖入梦魇,惊愕、恐惧、不安,拼命奔跑、挣脱、苏醒。这种场景常在噩梦中出现,梦过了一切恢复平静。可“他们”却把鲜活的生命永远留在历史的“照相馆”中。
《南京照相馆》里那些凝固在 1937 年寒冬的面容,让每个人都在追问:为什么文明会遭遇如此野蛮的践踏?而当半壁江山沦陷、富庶之地尽失,又是什么让这个濒临危亡的国家终未倒下?答案藏在那些挺起的脊梁里,藏在融入血脉的民族气节中 —— 是中国人的骨气、中国人的脊梁带着亿万同胞冲出了历史的梦魇。
回顾历史长河,这种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气节早已刻入民族基因。在南京周边的乌江古渡,项羽 “不肯过江东” 的决绝,让李清照在千年后仍发出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的赞叹。这不是愚勇,而是对道义与尊严的坚守。南宋末年,文天祥兵败被俘,面对元军的高官厚禄诱惑,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绝唱,用生命诠释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人格操守。明末清初,史可法死守扬州,城破后从容就义,留下“我死无恨”的遗言。这些镌刻在史册中的名字,用生命定义了何为真正的民族脊梁。
有信仰的人面对死亡时,总能爆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谭嗣同变法失败后,本可流亡避难,却毅然选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赴死,这种为理想献身的决绝,让沉睡的国人看清了前路。正是这样的精神火种,让中华民族在最黑暗的时刻从未熄灭希望。抗日战争中,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战斗,胃里只有树皮草根仍高呼 “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赵尚志在东北林海雪原中屡败屡战,用生命践行“誓志为国不为家”的誓言。这些滚烫的灵魂,让侵略者明白:可以占领土地,却永远征服不了一个民族的精神。
正视历史便会懂得,无论多难的绝境,我们都能凭这种精神挺过去。建国初期,中国积贫积弱,面对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一群科学家隐姓埋名扎根戈壁,用算盘算出原子弹数据,让 “两弹一星” 在荒漠中绽放光芒。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穿着单衣踏过冰原,用血肉之躯对抗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冰雕连”的壮举让世界见识了中国军人的钢铁意志。我们或许没有最先进的武器,却有“向死而生”的勇气——正如国歌所唱:“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这种精神,让新中国在废墟上站立起来,在封锁中成长起来。
如今,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中国从不追求霸权,因为我们深知 “霸权者终成众矢之的”,但我们必须站稳脚跟,不允许任何人再欺凌我们。这份底气,正来自于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与民族精神。从抗疫中白衣执甲的逆行,到救灾时挺身而出的身影,从科研工作者的默默攻关,到普通人在岗位上的坚守奉献,新时代的中国人正在用行动续写着 “脊梁” 的故事。
《南京照相馆》里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历史中,但他们用鲜血浇灌的精神之花,早已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那些刻入骨髓的气节、融入血脉的信仰,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这便是民族不灭的密码:只要精神火种代代相传,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倒下,永远能在历史的风浪中砥砺前行。(海水盐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