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灌西盐场的盐田却在这炽热中焕发出别样的生机——白茫茫的盐晶如碎玉般铺满滩涂,盐工们的身影在光影间忙碌,构成一幅充满力量的丰收画卷。
近日,我们走进这片“海上雪原”,记录下盐场里的辛勤与喜悦。灌西盐场拥有百年制盐历史,万亩盐田依海而建,站在盐田堤坝上远眺,数百个盐池如同天然调色盘,从近海处的浅蓝,到蒸发池的碧绿,再到结晶池的乳白,层层递进,皆是自然与人力的协作之功。“今年的光照和风力特别给力,盐的品质比往年还好!”老盐工李师傅蹲在结晶池边,用盐耙轻轻拨开表层的盐晶,底下的盐粒饱满剔透,他笑着抓起一把盐粒,阳光下,盐晶折射出细碎的光芒。
正午时分,盐场地表温度达37℃左右,脚踩在盐滩上能感受到灼热的烘烤。盐工们却裹着长袖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收盐作业。“越是高温越不能歇,这时候蒸发最快,正是出盐的好时候。”年轻盐工小张一边操作着小型活碴机,一边擦去额头的汗珠,“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天要喝十几斤水,但看着结晶池里白花花的盐,就觉得一切都是值的。”
除了传统的人工收盐,盐场近年来引入了机械化设备,收盐效率大幅度提升。但在一些精细化作业环节,仍离不开人工操作。比如在“扒盐”时,盐工们需要根据盐层厚度调整力度,确保盐晶完整不碎裂;在清池时,要仔细清理杂质,保证下一轮制盐的纯度。
夕阳西下,盐田被染上金边,收工的盐工们扛着工具往值班室走,身后的盐堆在余晖中泛着暖光。这片土地上,阳光、海水与汗水的相遇,年复一年书写着属于盐场的“晶”彩故事,而那些坚守与创新,正让这份古老的产业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芒。(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