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矩,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与采集海产品,称之为“赶海”。
今年春节,灌西的海边来了许多人,以致于无人问津的海边居然出现堵车现象。这主要归功于网络的强大,不知是谁在抖音等社交软件上播放灌西海边出现大量“白蛤”,于是乎大批人涌入海边,与其说是来赶海,不如说是来旅游观光来的更准确些。
大年初二,妻子看着海边那么多人,觉得好奇,也想去看看。说实话,虽然她嫁过来已有十来年,每次去海边游玩也仅限于离海边不远的地方,原则上是不脏衣服不湿鞋,所以说称不上赶海。我向她解释了半天才明白,决定带她去赶一次海。
离上一次赶海好像过了好几年了,因为上班的缘故加上海产品的减少,渐渐失去兴趣。换好衣服,换上水鞋,开始向目的地进发。越接近目的地,人与车辆越多,真是人山人海,好不壮观!
踏上岩石,慢慢来到石笼,每一步走得都很小心,跌倒可不是好玩的——上次有一个人因为跌了一跤,摔断3根肋骨,往下走了大约3公里,我们开始寻找白蛤,妻子问我:“他们都往下面走,我们为什么不往下走?”“因为他们绝大多数只是来游玩的,我们是要弄东西回去的,走的太远,捡到的白蛤就背不回去了。”我解释道。
开始寻找白蛤的踪迹,看到沙滩上吐着水的地方一定会有收获。找到地方,不急着去抓它,用脚慢慢地跺着,不一会儿白蛤就从泥沙中冒出来,一层又一层,妻子高兴地将他们捧入口袋中。照此方法,不到一个小时,装了大半口袋,我及时叫停了她,不能再装了,学会取舍,要不然就拿不动了。
踏上规程,将口袋背在身上,慢慢地觉得口袋越来越重,脚步越来越慢,休息的频率也越来越频繁,妻子也提了大半桶,说道,“幸亏听你的话少抓一点,要不还不累趴下。”咬紧牙关,继续前进,终于来到了岸边。
看着陆续涌入的人们,岸上管理人员大声说道:“快要涨潮了,不要再下去了,四点之前必须上来。”似乎是言语起了作用,人们放缓了脚步,听着他的解释,“你们不少外地人不知道潮水时间,一旦涨潮,你还没有上来就很危险,大家一定要听从指挥啊。”焦急的神情溢于言表。
回家的路上,我对妻子说,以前海边的赶海人真是挺不容易的,为了能捡到更值钱的海产品,不惜走下海边十几里路,扛着沉重的货物,又担心涨潮来不及上岸。如今的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传统意义上的“赶海人”已屈指可数,现在将赶海看作是一种旅游,一种消遣,不再为能挣到多少钱而纠结,看看路上停靠的那些车辆就是最好的证明。
看着每个人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无关乎今天桶里的收获,收获的是一份心情,是拥入大海的豪情,观看潮气潮落,无语伦比的壮观,是一生都值得回忆的往事。(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