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天下第一村----参观学习华西村心得体会(徐磊)

发布时间:2011-10-26 阅读量:
10月13,公司组织有关人员赴江苏华西村参观学习,华西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名扬海内外的知名企业。由于参观学习的时间短、地方多,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机会更深入的了解,看到和体会到的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此仅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华西村的作为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的典型案例,缘于有一批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也能干成事的村委领导班子。华西村于1961年10月正式建村,最初全村有380户,1520人的常住人口,面积0.96平方公里。村里的田地高高低低、零零碎碎,地里的农活主要依靠人力与畜牧,亩产较低;村落星星点点,村容不具备统一规划条件,家家户户居住分散,村民不便于管理。以吴仁宝为首的村支委会班子成员,望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半夜半夜的伏在煤油灯下,一笔一笔描绘,盘数出了一个“十五年远景规划”,并用了近十年时间,带领全村农民完成了规划中的内容。从此,华西村地平田肥,渠直沟深,农业机械也派上了用场,1972年华西村亩产达到了二千斤;经过规划,建立了村民居住生活区,村里的道路宽阔,绿村成荫,村容村貌有了显著的改善。华西村最初的农业整改为日后的工业化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西村历届村委会领导班子具备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吴仁宝老书记有一句话:“听中央的要不走样,听国外的要不走神,听老百姓的要不走偏”。听中央的不走样,就是一直要按中央的精神办;听国外不走神,就是要认真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老百姓的话要听,但是听就要听大多数老百姓的意见。七十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华西村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顶着压力继续实行大队核算制度,没有分田到户,实行“集体种公抓粮,个体修补种养经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是成功的。2010年,华西集团实现总销售额超500亿,人均交税56万元,家庭居住面积平均450-600平方米,资产100-1000万元。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关键还要加强党的建设,党员干部要做到 “有福民先享,有难官担当”,充分发扬党员干部的开拓引领示范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华西村的发展过程中,总结了历届村委会的管理经验,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的 “一分五统”村企管理模式,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华西村通过多次“一分五统”的办法和周围16个行政村合并组成了一个大华西村,人口增加到3万,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
华西村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华西村集团与下属企业实行的承包经营,按“二八开、一三三三”制办法分配利润,即企业的超额利润20%上缴集团,80%企业留用(二八开);留用部分10%奖励给承包者,30%奖励给管理和技术人员,30%奖励职工,30%做为企业积累(一三三三)。华西村还有另外一个规定,叫做“少分配、多积累、多记账入股”,奖励承包者的奖金20%兑现为现金,其它80%则以入股方式享受分红。现在华西村集团已经不是完全集体所有制,而是集体控股70%,村民参股30%构成的公私合作模式。
华西村村民和企业里的工人几乎没有节假日,周六日也要上班,只有春节两天假期,村民外出要向工厂请假。如果村民要使用自己股金中的钱,必须向村委会提出申请,经村委会讨论通过后才能支取,因此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100万元以上。村里统一分配别墅每户都配备轿车,费用直接从股金账户中扣除。如果村民要离开华西村,别墅、轿车、股金都要被村里收回。
华西村的旅游业较为发达,占全村经济总量20%以上,每年平均接待国内外游客200万人次。1996年华西村花1.24亿元修建的华西塔,塔顶上书“中国华西”四个大红字,塔顶是一个金色的葫芦,据说用了3.5公斤黄金包成,是华西村标志建筑。2011年10月15日,在华西村建村50周年典礼上,落成剪彩的328米“华西龙希国际大酒店”,更是华西村迈向腾飞的又一里程碑式建筑。
人才系统倒置是中国农村的一大特点。农村落后,城市先进,农村的人为了摆脱农字,建国以来,基本上就只有一个独木桥——考大学。考上大学后,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国家还负责安排工作,直到现在才稍微有点不同,国家不再负责安排工作。这样的制度对农村几乎是釜底抽薪,考上大学的基本都是高素质人才,还让国家给抽到城里去了,剩下的大都是相对素质较低的。而且我国的公务员只是派到乡镇一级,对农村来说人才的进出是严重失衡,农村成为了人才只出不进的地方,它发展不慢,不出现问题反而是不正常的。华西村正确解决了农村人才系统倒置的问题。一是本村的人才不离开。比如吴仁宝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人才,可是无论他当了江阴县委书记还是省委委员,他一直都没有离开华西村党委书记的位子,使自己一直留在了华西村,他为村民们做出了榜样。华西村在出名以后,很多村民都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如赵毛妹女士,是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华西村“铁姑娘队”队长、江苏省妇联委,江阴市妇联副主任、江阴市政协常委,她与吴仁宝一样也是一直以华西村为主的,现在仍然是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公司副董事长。二是对外来人才坚持引进和吸收并重。为了村企的发展,吴仁宝学习大邱庄的做法,到大学请名师,到研究机构请人才。1988年,西安交通大学的程先敏副教授慕名到华西来发展,他的才智为华西带来了财富,华西人也为他提供各种便利,最后他全家都迁到了华西来,目前他也成为了华西村的党委副书记、集团公司副董事长。三是从实践中挖掘、使用和培养人才。对于经营人才华西人不看文凭,他们注重的是德才兼备。德,标准是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守法、守约、守信);才,标准是具备政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凡是符合德才标准的人才华西村都予以重用,有的还进入和高级领导层,比如孙海燕,已开始是一个来自外地的打工仔,由于他在工作中任劳任怨,显示出了自己的德才,被老书记发现加以重用,目前他全家加入华西村,他已成为华西村的党委副书记、集团公司副董事长。
华西村的人才观是:小才大用,基本有用;大才小用,一般无用;外才我用,关键在用。正是在这样的科学人才观下,华西村留住了人才,其他农村普遍存在的人才系统倒置问题在华西是不存在的。经济发展是华西留住人才的基础,吴仁宝老书记也一再强调,只有把经济发展起来,人才才会有用武之地,如果经济不发展,有了才也会相互扯皮。在一些经济发展慢的地区,很多有着很高文凭的人没有用武之地,因为没有他们才华施展的物质条件,华西村能够留住人才,经济发展是基础。也由于华西村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村民在外面没有在华西村有发展前途,很多村民大学毕业后纷纷回到华西,为建设华西出力,这一点与其他农村的人才只出不进是巨大的反差,如果其他农村不能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预言他们与华西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